• May 17 Tue 2016 20:39
  • 喬遷

因為某些原因,這邊保留但不再更新,新東西會po在

http://bastet-lsh.blogspot.tw/

請不吝繼續賞光

Lu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史的誕生.jpg

原書名是「世界史的誕生,蒙古的發展與傳統」(1992),陳心慧 譯,八期文化 (2016) 。從作者的行文意向來看,中文版對書名做的調整頗貼切,也比原書名佳。作者岡田先生是專攻滿州史和蒙古史的老一輩的學者。

從這幾年看的書發現,以一般大眾為對象的歷史書籍明顯從專注某一地區內部本身,轉變為探討不同地區間的交互作用,如航海、貿易、知識、族群甚至和人關係密切的生物流動,從幾位歷史本科的親友處也得知,這的確也是近年來學界的風潮(當然早於反應在大眾讀物上),大跨度不同地區間的交互作用的影響,遠比過去我當學生時所學來得廣泛而深遠,但真正影響力大到可說全球化的開始,多數同意算是伊始於蒙古帝國(歐亞北非)或西歐的航海時代/發現美洲。在這之前中/北亞的遊牧民族早就開始扮演歐亞大陸東西兩側的中介或是說左右逢源 XD ,要說自然原因的話,歐亞大陸基本上是東西向,在相同緯度上的氣候差異不大,和南北向的美洲大陸相比,是利於人群適應、遷徙和擴張的。而傳統上,已定區農耕為主的地中海/西歐文化圈和東亞文化圈,普遍將定居的遊牧民族定位為野蠻的威脅,恐懼並鄙視,且經常有意無意忽視之,在歷史論述和教育上亦然。

Lu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天美國化學會 ACS 的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News 網站上的一篇 文章,大意是美國一位科學作家的9年級孩子,進入耶魯大學的研究室接受指導、做實驗、以其成果參加白宮科學獎一事。讀者中有人認為這是明顯的「特權」。

這類問題應該永遠沒辦法有定論,我和我的師長友儕學生對此的想法也是南轅北轍,儘管我自己在高中時曾參加過一些特別的科學教育培訓,目前工作也接觸過一些,但我基本上是抱審慎,有點懷疑的態度,但很肯定某些個案。

首先,在基礎義務教育以外,進入發展專門才能的階段,特別是對個人能力和性向要求多、培養成本高、耗時長的知識或技能,教育有點像賭博,有投資變打水飄是普遍的事,此時能發掘成功可能性較高的學生投注更多資源是非常合理的做法,在某些社經階層,或父母是某方面專業人士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在平均能力以及特定領域上有較佳的發展或興趣是很自然的,基於專才(當然不限於科學)培養的特性,特殊待遇甚至像引文中所謂的「特權」,從「公平」上來說雖然有缺憾,但從結果的期望值上來看,某種程度是可以被接受的,至於可接受的程度是畫在哪邊,價值判斷就因人而異了。
但這種教育問題並不會這麼單純,我自己的簡單分析是這樣的:

Lu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安的山谷.jpg

前陣子讀完 Philip Shishkin 著,吳緯疆 譯的「不安的山谷-中亞,小國政治的悲劇」(Revolution, Murder, and Intrigue in the Heart of Central Asia) 八旗文化,2015。

這本書聚焦在21世紀第一個12年的吉爾吉斯(主要)、烏茲別克(次要)兩國,或說圍繞在費爾干那山谷(塔吉克著墨不多)的政治變遷。作者的文筆和敘事非常引人入勝,但讀之讓人心情灰暗,特別是和較熟悉的地區、歷史交互對映更是如此。

Lu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0209.jpg

提早讀完--讀之欲罷不能的新年讀物,Valerie Hansen 著,吳國聖、李志鴻、黃庭碩 譯,「絲路新史」(2015,麥田出版)。原著是2012出版,應該算是目前嚴肅一點的大眾讀物中資料最新的。

封底的簡介把本書說明得很清楚 「...絲路究竟是怎樣一條路?答案絕非- 漫天塵沙中,載滿絲綢的沙漠駱駝商隊艱辛跋涉,從中國一路搖搖晃晃到羅馬」「...出土文書與文物證明絲路貿易規模很小,而且經常是地方性的。不過,儘管商業行為有限,但隨著難民、藝術家、工匠、傳教士、搶匪與使節嚴不同的路線穿越中亞,東西文化交流確實發生,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媒介是難民。...」

Lu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0203_145339.jpg

剛讀完的好書,杉山正明 著,黃美蓉 譯,「遊牧民的世界史」(2013台版)。
雖說是處理橫亙歐亞大陸草原地帶的歷史,但在空間上主要著墨於中央歐亞草原東半部--以蒙古為中心,從中國東北、華北內蒙到天山南北,時間上聚焦於從匈奴帝國到忽必烈時期的蒙古帝國。
雖然之前讀了一些西亞中東的歷史讀物,逐漸把視野往中亞擴展,這本400頁的書對我的啟發相當的大,過去讀的書籍,無論是課本還是一般讀物,多是簡單將半乾燥/乾燥氣候區的人群視之為「蠻族」、「暴力」、「文明破壞者」,作為自身--特別是定居農業型態的鮮明對比。當然只要稍微想一想,這樣的說法實有不少破綻,從最根本上來說,因為地理氣候因素造成的生活形態與文化差異,本來就是漸層而不是對比分明;人群也是不斷分分合合,產生、擴散、消失的。
回過頭看看我中學時的歷史教材(我的歷史分數向來不錯,應該是當時的記憶能力的還不差),在敘述和北方、西域、「外族」之事上還真是非常非常地「中原漢族(?)上層士大夫」中心的史觀,我不曉得現在的中學歷史教材是否還是如此。我不是歷史或教與相關背景者,但以我個人的觀點,應該是站在稍微遠一點的距離,儘量廣採各家之言,當然我也知道,仍有些歷史/教育領域的人,認為歷史教材還是應該為國族建構(其實他們最清楚國族這玩意兒是近期人為刻意塑造出來的)服務,前兩年南韓社會為此事吵得很兇。
至於近期常有文章說「元、清不是中國的朝代」、「唐朝皇帝是XX族的所以OO##」,在我看來,是極端狹隘的現代漢族沙文主義,硬將現代民族國家的概念套上去的,不足取也。

Lu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