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pdate: 9/21 更換文章內部分脫線(漏了機背兩組線)照片,現在都是完整的啦

1862   

鼎鼎大名的「鴿式」,模仿鳥類的優雅主翼和尾翼,於1910年首次飛行,很快授權多家奧匈/德國工廠生產,也成為德國軍方第一款訂購量產的飛機。由於不同生產工廠和批號的飛機有著不小的差異,加上年代久遠,在考據上著實麻煩。

模型廠 Flashback 是牛魔王在1990年代中/後轉型期間的副牌,主要是取早期某些銷售不錯的一戰飛機模型沿用其原限量射出 PS 零件,將蝕刻片大幅簡化並加入少許樹脂零件後重新包裝販賣,此外包含這次製作的鴿式,也開發了幾款全新產品。這組模型的 PS 塑膠零件材質比牛魔王早期又硬又脆的產品進步很多,和主流廠商產品接近,射出的品質亦相當好,但實際製作時發現機身/尾翼部分的連接是歪的,一些長條狀零件的長度也有些誤差。按照說明書,這架飛機是1913年9月首度由德國飛行員駕駛由柏林飛往巴黎、再往倫敦、加萊、安特衛普、奈美根、漢諾威,最後回到柏林,是當時轟動的飛行活動。由於沒找到此機的照片,因此在細節製作與張線上參考了多家博物館的館藏照片,某些不清楚的地方則是自己推測。收藏有鴿式機的博物館:
1. Owls Head Transportation Museum (美國 緬因州),複製 Etrich 廠機,但機首和冷卻器明顯不同。這家博物館藏品的照片很少;
2. Omaka Aviation Heritage Centre (紐西蘭 Blenheim ),複製 Etrich 廠機,舊化和飛行員都做超棒,為大戰期間樣式,機首和冷卻器明顯不同。能找到品質優良的照片,是這次這製作的主要參考;
3. Museum of Aviation (挪威 Krakow),Etrich 廠的原裝貨!! 冷卻器和模型用的類似,但找到的照片(品質甚佳)都是破破爛爛仍待修復的狀態,但也能提供不少有用的細節資訊。
4. ??(只抓照片忘了記下,應該是兩家不同博物館的),複製的 Rumpler 廠機是目前最容易找到優良照片的,不過許多地方和 Etrich 廠差異甚大就是了;
5. Vienna Technical Museum (奧地利 維也納),不知哪一廠的 1910 年型複製機,差有夠多,沒啥參考價值。


以下是製作過程,某些照片並未貼到文中,煩請自行至相簿觀看 http://luchs.pixnet.net/album/set/17244072  。(9/21:照片編號 1791-1837 為機背脫線照片,編號1847後的是正確的

照例是由座艙開始,但這部分沒拍照片,方向盤/操縱桿、座椅先不裝,座艙壁自行用膠條追加出一些機身骨架。面積不是太大的木材塗裝算是抓到訣竅,隨便用水漆很快搞定。發動機不裝排氣管等細節,喬好位置後用AB膠固定於機首。機身零件黏合後開始修正尾翼的水平,兩邊機身零件都削掉不少,縫隙(~1 mm)用 miliput 補土填補,填補後以沾了酒精的棉花棒抹平 -- 算是個人新發現吧,比書本、網路教的用水效果好非常多。過程中不慎弄斷尾翼一側的桅杆,打 0.2 mm 鋼絲樁接回去。可惜後來發現尾翼的水平仍未完完全全修正好。

0015.jpg 0031.jpg 0036.jpg  

方向舵下的尾橇支架擔心強度不足,並考慮支架直徑和尾舵厚度幾乎相同,因此使用較細的銅線為樁,外面套上銅管作為支架。支架上鑽孔讓尾翼控制索穿過。原本有製作支架上的控制索滑輪(如上方最右邊照片),後來參考照片發現滑輪其實很不明顯,因此決定拆除。

兩片主翼若僅依賴和機身的小小接面和榫/槽,肯定是難以安裝妥當,因此在兩片主翼內鑽約 2 cm 深的孔,使之可用鐵線連接起來。主翼前緣靠近根部的小裝置不知道是啥,似乎是加強起落架連接用的,原本的零件細節不良,嘗試填補重新刻劃細節失敗後決定挖除,以膠板和銅線自製。

0118 0119  0134  

接下來是攸關飛機能不能端正站好的起落架,和多數早期飛機一樣,鴿式的主起落架不像後來可摺收的兩側獨立起落架。但製作時為了量測和安裝方便,是採兩側分別製作,Etrich 廠機的主起落架有點難搞,是一三角形構造,輪子並不在和主翼垂直的支架的底端,這邊花了點時間量測、假組和修整零件,並在支架和主翼上間裝金屬樁以加強支撐並方便調整。下面三張照片是假組調整後照的,可見兩組支架間還沒有的水平連結支架。

  0132 0131 0129

佔了絕大多數面積的帆布,使用 pre-shadowing 方法強調內部支架造成的起伏與陰影,第一步是使用膠帶遮蓋內部支架位置,就單純是花時間的工作而已;
第二步是用褐色噴塗在遮蓋膠帶的兩側,Lifecolor 的細噴試了好幾種稀釋比例、添加劑、氣壓,結果還是非常糟,估狗了一下發現跟我有同樣問題的模友還不少
第三步是主翼翼端上面因單層帆布透出的字,裁切膠帶後噴塗。
第四步是上帆布主色,以 AV 的 pale sand 和 biege 為之。AV 水漆的噴塗性質比 Lifecolor 好非常多!! 這次抓到的參數為:稀釋劑 = AV 新推出的噴塗稀釋劑 / 水 = 3/2,漆和稀釋劑的比例為 1/3 ~ 1/1.5,視粗/細噴需求以及噴槍口徑而定。機翼不同位置搭配顏色變化,有趣的是較淺的 pale sand 遮蓋力居然明顯優於 biege,大概是一般黃色色料先天性質的關係吧。
第五步,以油畫顏料製作局部較誇張的色彩變化和陰影。這部分零件照片給被朋友看,被嫌做過頭,不過組裝張線後倒是覺得剛剛好。等幾天油畫顏料固定後噴上一層消光漆保護並統一光澤。
第六步,遮蓋噴塗主翼下面、機身兩側的字,並稍微用比做些色調變化。噴塗機首、冷卻器金屬色,這兩者是不同材質故使用不同色彩。

0143 0149 0150
0155 0169 0157 
0164 0172 0185  

主要塗裝告一段落後開始組裝工作。首先是組裝起落架,固定後裁切膠棒製作其餘支架(上排最右圖白色部分),主翼下方樓梯狀的支架也捨模型零件改為自製,螺旋槳和木質、金屬支架筆塗上色。螺旋槳嘗試將深色油畫顏料塗於已有底色的零件上,然後以海棉擦拭出細木紋,效果還不壞。

早期飛機吸引我的地方之一是複雜的張線。依照我目前收集的資料,使用的鋼纜(不含英國那種敲扁的鋼棒)直徑在 3-6 mm 間,不同位置用會採用不同尺寸的。按照比例計算後決定採用 0.1 mm 的黑色釣魚線,不製作連接的裝置(實在太多了,用黏或打結也是問題),僅使用長 4 mm/直徑 0.4 mm的銅管當作張力調整器。參考資料後發現模型說明書未畫出方向舵控制索,主翼控制索也只畫了末端分散成傘狀的部分,這些缺漏以及主翼下面某些結構用張線是參考博物館收藏照片後加上自己推理而補上,張力調整器的位置同樣是操考資料+推理決定。張線作業事先在紙上規劃,儘量讓線穿過最多的接點,減少黏合和裁剪的工作,紙上作業大概花了三個小時,實際張現實還是發現有兩三個小錯:某條線少經過一個接點,通過該接點可以和另一條線合併,一氣呵成;漏掉機尾兩組線。

1838 1839 
1785 1786 1788

張線完成後發現主翼右端的桅杆因為接點太淺、黏接不良歪掉,張線時本可藉拉線來修正,但未注意。考慮一晚後決定拆除重來,總共切/拆、重接了14條線,上排左圖是正確角度,中間是歪掉的,右圖是修正後。

最後收尾的工作是把方向盤/操縱桿、座椅、排氣管等上好色裝上,張線的瞬間膠接點點上消光漆免得反光。以下是部分成品照:

1798 1800 1863  
1870 1817 1864  
1823 1833 1837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9/15)才發現這是架脫線的飛機,前面提過尾翼部分漏了兩組(四條線),稍晚再把它補上。剩下就是改天得製作一組攜帶用的固定支撐架,這架一堆線又有細長桅杆的飛機可沒辦法像一般作品隨便擺進紙箱後填滿包裝用發泡材就了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