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的誕生.jpg

原書名是「世界史的誕生,蒙古的發展與傳統」(1992),陳心慧 譯,八期文化 (2016) 。從作者的行文意向來看,中文版對書名做的調整頗貼切,也比原書名佳。作者岡田先生是專攻滿州史和蒙古史的老一輩的學者。

從這幾年看的書發現,以一般大眾為對象的歷史書籍明顯從專注某一地區內部本身,轉變為探討不同地區間的交互作用,如航海、貿易、知識、族群甚至和人關係密切的生物流動,從幾位歷史本科的親友處也得知,這的確也是近年來學界的風潮(當然早於反應在大眾讀物上),大跨度不同地區間的交互作用的影響,遠比過去我當學生時所學來得廣泛而深遠,但真正影響力大到可說全球化的開始,多數同意算是伊始於蒙古帝國(歐亞北非)或西歐的航海時代/發現美洲。在這之前中/北亞的遊牧民族早就開始扮演歐亞大陸東西兩側的中介或是說左右逢源 XD ,要說自然原因的話,歐亞大陸基本上是東西向,在相同緯度上的氣候差異不大,和南北向的美洲大陸相比,是利於人群適應、遷徙和擴張的。而傳統上,已定區農耕為主的地中海/西歐文化圈和東亞文化圈,普遍將定居的遊牧民族定位為野蠻的威脅,恐懼並鄙視,且經常有意無意忽視之,在歷史論述和教育上亦然。

岡田先生在本書中是以中央歐亞大陸,更精確說是以蒙古高原及周邊為立足中心,用遊牧民族的角度來看從匈奴帝國到蒙古帝國這段時間的歷史。同樣的事件不同的觀點,對我們從小讀以中原漢人為中心,北方、西方蠻夷是討厭配角的歷史,讀之非常有吸引力,也開闊了視野。此外岡田先生也花了些篇幅述說地中海/西歐文化圈和東亞文化圈「歷史」和「史觀」最底層思想 -- 西羅多德的歐亞/東西對抗和司馬遷的正統天命,源起、發展,以及面對遊牧民族態度的影響。在某些段落中,岡田先生也強調了因為文化差異,導致在翻譯、使用詞彙、理解不同文化事物時產生的誤差。

雖然這本書應是屬於大眾讀物,自然不會有非常縝密精細的爬梳和論理,限於原書出版時間和作者本身,不少新的考古或科學研究發現也沒有納入。但我個人覺得訝異,甚至可以說不滿的幾點,首先岡田先生在論及不同民族時,經常搞不清楚他在指述的是「血緣」上的民族還是「文化」上的民族,固然這兩者有相當重疊,但意義和許多地方還是不太一樣的。
第二點相當嚴重,岡田先生的文章容易讓人有「族裔」和「文化」是不太會改變,也能容易區分之感,但現實上隨著遞嬗、交流、居住區域/經濟/生活型態改變、吸納某些外來者...等等,民族和文化的名稱即使維持,其內容還是不斷在互相擴散、演變的。以某民族或文化經歷某些事件,變得跟過去不太一樣,就說已經不再是該民族或文化,這失之僵化武斷,說XX時期的某某和OO時期相比有哪些變異有哪些相同,這樣較為允當。
第三點,在書中某處突然冒出「征服者的文化總是優於被征服者」這樣的敘述,其他不少地方也透露相同的想法。這實在是讓人無言,就像錯誤的演化論理解:「進化論」+ 新物種一定比舊物種/被淘汰的物種優秀、進步。但事實上只是「在某些條件和環境下,剛好適合讓持有某些特質的成為優勢」,況且文化有許多面向,單以征服統治論,不過是在某些條件下征服者的軍事技術、組織、物資、能力優於被征服被統治者,征服者統治者從被征服統治者中大量汲取所需的成分並轉化為己用(為了適應在新征服地區的生活/經濟/統治)、同時也維護自身所以佔優勢的特質,這才是現實。
最後,書上雖有附地圖,但實在是很簡略。還好我的地理常識還不算太糟糕,大致還能不用本書的地圖就能理解。

總結,我個人還是會推薦這本書,他提供了很不一樣的視野,但在某些判斷上要自己多思考一下。

ps. 上述不滿的第二、三點,私下猜測是否有可能是作者向近代作為政治和認同工具的民族/國族主義的反抗?? 如果是的話,也是往反方向略為偏頗了。書中華北/中原地區也算是主舞台之一,以書中的觀點,對19世紀末以降中國建構的民族主義,乃至大陸這幾年出現的漢民族沙文主義(台灣某些本土論述雖然政治立場相左,但精神和敘事上倒是哥倆好 :P),在很多地方如限縮窄化族裔/民族定義、「正統」統治者、中原以外地區的定位... 等等,都是超級有得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