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FB上的閒言閒語,留個紀錄也好

其之一

在多數人終日終身只為能求勉強溫飽的年代和地區,在滿足基本生命需求之餘還能想些有的沒的,還能包裝一下想法宣傳宣傳的人,嗯,大抵上這人別過於自私(以自已的想法為真理到底算不算?),我們稱之為知識分子 intellectual,視為大眾,尤其是受過點教育的人的典範,喔,這種人不能太多(安啦,這種年代地區受過教育的人本來就少),意見當然不能同於凡俗(同前句),不然就稱不上典範了~
上面的話不是在酸人,而是說在某些條件下,「知識分子」是確確實實正面的存在,以現代的條件,稱為「公眾知識分子」比較不會和在下這種是受了點教育但只會嘴砲發廢文的阿宅混淆。
既然存在的條件已經改變,知識分子一詞在我看來,刻意強調甚至製造階級優越的味道挺重(多數人需要被啟(迪)蒙(昧)),常尚不同主流,在右傾的環境裡左傾(很奇怪,換成在左傾的環境裡右傾還是繼續被當反動。還有,左右要用哪個座標去定還是隨人一把號?),極端的還好言⋯⋯正義理想卻恥談實質利益...
今天看到我朋友的朋友的一段文字,頗得我心,應該也沒有跑題:「連利益都不想了解的人,恐怕沒辦法談正義。因為要定義正義,遠遠難過於要定義利益,無端跳過比較好劃分的利益,飛上去搞正義,結果後來發現你的正義不等於我的正義,而我的正義他還有異議,最後,我們全部都無法達成合意。所以來吧,讓我們先談談利益,先談談怎樣才能對你我他都有利,若無法,那會對誰有什麼不利,這個不利能否想辦法彌平。這樣大家才有得談,這樣才算是有溝通,也才有機會達成共識,不然光是在那邊誰的正義是正義,各自表述,最後還變成各"自婊"述,到最後能否談成正義我不知道,但很可能對大家都沒有利益。」
我個人是這樣覺得,以目前的環境,關心自己的周遭並提出自己的意見是每個人(現實點講多數人好了)該有的能力,甚至是義務。以舊時意義的「知識分子」自期自詡是不壞,但請先想想是不是真的眾人皆醉唯我獨醒? 是不是單純就我發聲行動的閾值比別人低? 我的意見比別人的不同意見真的更有證據支持或更有價值嗎?
至少,我自己是不會拿「知識分子」這一已久陳而略有變質的詞來稱讚人的

 

其之二

或許不該對感性的言語挑毛病,說和聽的人要的都只是touch到心裡某個點的感覺。
但看到某人說「歐美國家,最宏偉的建築主要是教堂,因為那裡存放著他們的信仰—博愛、自由、平等」,這真讓我瞠目結舌,我猜說的人完全沒接觸過建築史和宗教史。
首先,自由平等博愛是法國大革命才出現的政治口號!! 革命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法國最大的地主、還能自己徵什一稅自己用的教會!!
歐洲建築不能講到希臘羅馬,基督教出現/合法化/前的希臘神殿、羅馬重實用的用公共建築都是當代甚至到現代都屬最宏偉的,那個不叫教堂!!
西羅馬帝國結束到近代,歐洲最宏偉的建築的確是教堂,從高聳參天的哥德式到裝飾繁複的文藝復興、巴洛克。原因‧絕‧對‧不‧是‧甚麼自由平等博愛,從早期教會權威地位影響力遠遠高過世俗的封建軍政勢力,到宗教改革、民族國家慢慢發展出現,基督宗教的地位和影響力還是世俗政權爭相倚靠/拉攏/利用的。宗教界能夠動員出最大的人力、物⋯⋯力來建教堂,教堂的內部是在塵世模仿完美光輝的天國,雖然各個時代對天國的想像有些不同,但同樣都是給信徒與安寧幸福的寄託與來世的允諾。然後,順便彰顯教會或後來參一腳的世俗勢力的威嚴。要說教堂跟那六字訣扯上關係,只能說教堂的濟貧、治病等工作,的確是宗教的博愛精神(每個宗教都有啦)。平等嘛,只在上帝面前吧(這比起之前的信仰可是一大進步,是基督宗教在羅馬帝國能生存傳播的主因之一),世俗...
請想想西斯汀禮拜堂的濕壁畫、哥德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窗和高聳的肋拱、或是簡約而予人寧定的鄉下小教堂,真的會讓你連結到那六字訣嗎?  再想想歐美的歷史,不用多,高中歷史課本程度就好,至少我是覺得有那麼點諷刺。
然後19世紀以降建造的最宏偉的建築... 請自己去翻翻書,旅遊導覽書就好,不會是教堂的。嗯,我的話會選大型水壩~
回到這篇的第一句話,我也只能搖頭苦笑嘆口氣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