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漢寶德  繪者:李乾朗  書名:東西建築十講  出版:天下文化(2013/04)

我想自認「文化」、「藝術」、「建築」稍微有沾到一點點邊的當代台灣人一定都知道漢寶德先生是何許重要的人物(不知道的請自己google一下),漢先生的文筆也不在他的專業之下,雅達之外更有非常的感召力。這本書是漢先生2012年講座的材料彙編整理而成。

厚著臉皮說,古代建築也是我個人的薄有興趣的事物之一,同樣是不求甚解,僅求浮面的賞心悅目,偶而讀讀給門外漢的介紹書籍,看看照片即感足矣。這本東西建築十講是上周逛逛書店(周末例行公事)買的,同類書籍其實也有幾冊,但看作者是漢先生,沒多翻閱幾頁就掏腰包買下了。目前為止讀了七八成,感覺挺失望的,整理大概心得如下:

一、要把從古至今的東西建築在約兩百頁的篇幅內做個概略性的介紹,實在是 mission impossible,無論是講座和集結成冊都是很大的野心,能有如斯成品足見漢先生與工作團隊的功力深厚。

二、講建築除非只談論技術,否則必須論及當代的社會、文化。但關於漢先生在這方面的論述,我個人覺得缺憾不少,茲舉數端:古埃及和希臘的對比、羅馬的社會(皇帝為平民建造)、黑暗時代的成因(蠻族入侵不會治國)、文藝復興(理性;文明的曙光)和黑暗時代的對比。我個人的感受以比較直接或許無禮的話說:「是一九六七零年代文青浪漫(骨子是二十世紀初歐式)的史觀」。講得更明白一些,是把希臘無論在各方面的地位和評價都抬得極高,次之是羅馬和文藝復興,對中世紀、古埃及的社會文化評價以我這偶而讀讀入門書當消遣的人來說是覺得有甚失公允。

講文化社會差異,若只看政治制度、社會價值是以宗教、團體抑或個人為優先來評價是狹隘了。不同的自然環境、傳承、人所掌握的技術、營生模式、不同人群間的互動等等都造就了每個地區每個時代的特色,已知卻過於忽略這些因素而下的評價個人並不喜歡。

我個人的解讀是這樣的:近代可能是因為某些宗教界對於某些自然科學知識進展的反動以及想維持自身在道德與社會影響力,科學方法與相關知識技術的進展造就「新時代」知識分子的自信與對傳統宗教界較負面的看法,連帶把較重視個人價值、自由--表面上是如此--的古希臘、文藝復興、宗教/世俗政治影響力消長給予較正面的評價*,而對古埃及、中世紀則是相反。這幾十年來新考古與史料的發現解讀與再解讀再詮釋(也該感謝後現代思潮的去中心化思想,雖然我覺得有些實在是搞得很誇張),我想在討論歷史時應該重新審視考慮,沿用數十年前的史觀與刻板概念並不公平。**

在敘述宋代也出現(p.98-99):國家軟弱,隨時都在動亂...,宗教的影響力逐漸下降...甚至風水都在朱熹的思想中出現,具體的支配了未來數百年的空間觀念,使建築與迷信連結。老實說這幾段文字跟我個人所知(從30餘年前的中學歷史教材到現在看的雜書)目前對宋代的評價頗有不同。至於風水一事自古即有中外皆然,所異之處不過是換個包裝和說詞,而佛教和道教在宋代或許不像之前有偌大土地財產,但教義和宗教組織的調整演化也是在宋代讓兩者更深入混雜融入入民間信仰,實在是看不出漢先生所謂宗教影響力下降所指為何,光就風水一事來看要說原文敘述矛盾亦似無不可。

三、某些建築形制的演變,或是限於篇幅講得簡略,但某些題材卻在無甚前因的狀況著墨不少,我個人不太適應其取捨的平衡度。此外插圖照片個人也覺得加個一兩句簡短解說會更易於讀者理解

若要我以門外漢的觀點推薦給門外漢的入門書,我個人選的是:

作者:陳志華  書名:外國古建築二十講  出版:聯經(2003) -- 個人極力推薦,作者對題材的取捨、介紹、文筆都是上上,更能感受作者的熱情。書跋中作者的自述令人感動泫然。

雖然在某些史觀上有同樣的...嗯,某年代的特色,但給我的感覺沒這麼強烈,被較大的篇幅所稀釋以及十年前讀該書時我個人想法和現在不盡相同或許是原因吧。同系列樓慶西所著中國古建築二十講(包含日本)個人覺得材料的編排取捨較駁雜,文筆也是不若

李乾朗先生的 巨匠神工:透視中國古建築 是非常精采的書籍,但重點在偏向解析代表性建築。

此外還有幾本個人很喜歡的書,待回住處時確認再行補列。

 

附註:

* 被視為古代自由、民主、文明、人文代表的雅典,傳統和一般印象上都只看到符合現代道德價值觀的光明面(姑且不論是否為過度詮釋),而刻意忽略其黑暗面。講光明黑暗或許淪為以今非古+二分法,但至少看看希臘人對宗教的重視和依賴態度,完全不輸給中世紀啊,不能只看幾位特出的哲學家就當作是希臘全部,好啦,至少判伽利略有罪的不是特菲耳的女祭司,ㄎㄎ。

對古希臘刻板印象在近年大眾文化中我想最誇張的大概是改編自漫畫的電影: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自由!? 那「斯巴達教育」這一詞又是怎樣? 光是我20多年前念的國中歷史課本就都有斯巴達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或許我太鑽牛角尖,這電影的重點不就是筋肉兄貴鬥毆加 It's Sparta!! (踹)

** 有點扯遠了,多年前有過一本建築入門翻譯書,看介紹還曾是不少歐美相關科系的教科書,該書也確實從社會文化觀點講建築,但該書作者不斷強調放大階級間的差異、矛盾與壓迫,而不太講互相依賴共生的一面與成因。這本書我早早讀不下去,前年搬家時資源回收掉了。作者與書名已不復記憶,但確實很久未在書店再見此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