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兩個周末的進度是上機翼、浮筒和機身的組裝及張線。

W4 rigging 1.jpg W4 rigging 2.jpg  

上下機翼組合前先將鋼索張力調整器(鬆緊器,turnbuckle)、錨點環的位置參考實機照片,全部鑽 0.3 mm 的洞,並將波蘭 Part 廠的銅質蝕刻張力調整器以 0.12 mm 漆包線絞出帶連接樁的小環(內徑約 0.3 mm)並黏上。

浮筒的組裝較簡單,和機身連接的四根支架都用 0.6 mm 的銅線做樁,兩端都要有,因為可以打得較深,所以能卡住且調整角度也方便,調好後以瞬間膠固定。接著是浮筒和機身和下機翼間的12條線,張線方法如下圖:

rigging for  W4.jpg      

線材原本想使用 0.15 mm 的黑釣線,但這次是想嘗試打結連接(過去都是用兩端鑽孔,線材插入孔中黏接的方式,個人命名為塞線法 XD,此法方便但細節不足),發現釣線打結不若棉線方便,所以還是使用較硬,可能有混入尼龍的細黑棉線。張線的鬆緊有要留點心,鬆的話線下垂很難看,過緊會拉得兩端的零件變形,或扯落張力調整器、錨點環,此外也須同時微調張力調整器的角度,使其和張線方向一致。因為是兩端都是打結連接,所以線長得加計約 3-5 cm 方便作業。固定浮筒的這組張線因為浮筒固定得很牢,所以做起來挺順的。

W4 rigging 4.jpg  

不過此時已經發現張力調整器待線材綁上,大型零件組裝完後再定位、調整角度、黏死比較好,除避免組裝時不慎撞掉,打結時也沒有其他東西在旁礙手礙腳。此外還發現一個問題,線材會先用少許瞬間膠固定在錨點環上以維持張力,但膠會滲入纖維使線變硬,造成打結時無法將結拉得很緊很小。

即使老牛的零件準確度很好,上機翼的組合還是很麻煩,機翼和機身座艙旁不像機腹和浮筒可以毫無顧忌地打樁,每接點又只有約直徑 0.8 mm。最後試出來的方法是和機身的兩根ㄇ型支柱先以模型膠黏至機身,因為接點小,所以不會很牢固,還能調整角度,放上上機翼後調整好,滲入瞬間膠將其固定,再黏合上機翼。兩側的四根支柱最後也是以瞬間膠固定。

W4 rigging 3.jpg  

兩翼之間的 14 條線花了近四小時才搞定,主要是空間較為擁擠,兩翼在張線前的穩定度也稍弱,其實還有自己粗心大意,例如剪線頭時不慎將已經完成,兩端用瞬間膠封好的線剪斷,只好把張力調整器和錨點環小心拆下,重新打洞(因為機翼組好了,兩翼間的洞超難打的,還弄斷一支鑽針)。為了兩側張力固免面得機翼變形,是採左右對稱交互施工,此時可以明顯感覺到,隨著張線工作的進行,上機翼變得穩定多了。四條副翼的控制索在嘗試幾次錯誤後,採用先在調整器上打結,直接沒入機翼的另一端採用過去習用的塞線法

這架飛機最難的部分已經完成。至此,剩下的工作是尾翼、方向舵、螺旋槳、冷卻器、排氣管的組裝,以及最後補漆、舊化調整。希望能在兩個周末以內順利完成。

一戰模型飛機的張線,目前看過做得最漂亮的是刊登於 AIR modeller, issue 37, 2011/08-09,Fernamadez 先生製作的 WNW 1/32 LVG C.VI,是完全實物縮小重現!!  自問精細手工要做得跟他一樣漂亮,還得練很久。不這麼麻煩的話可以參考英國 Bob's bucklehttp://www.bobsbuckles.co.uk/   上的資料和作例,當然,他賣的東西--銅線絞的環和切短的細銅管完全可以找材料輕鬆自製。

rigging plan.jpg   

未來我自己的計畫是改善打結的部分,如上圖所示,這樣可以省去許多打結的麻煩,最後的視覺效果也好得多,作壞了線剪斷拆下來火烤回收銅管,不用拆固定在機身機翼上的零件。所需的薄壁的細銅管(如外徑 0.5 mm,管壁 0.1 mm)來源有點麻煩,這東西工業界有在用,但甚少出現零售五金市場。目前台灣能直接買到的細銅管我覺得以上海獅鳴的產品管壁最薄,但仍不夠理想,畢竟原本設計是要作槍砲管改造的,在網路上搜尋,發現英國 Albion Alloy 的產品最符合需求,價錢也很便宜,可惜即使是歐美的模型郵購商有賣的也不多,這類東西材料的市場本來就很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