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9Q_1.jpg 

P-39系列(含P-400、P-63等衍生型)在設計上是很有特色的:發動機放機身中段,飛行員座位後面,機首塞了對單發戰機來說很驚人的37 mm砲,座艙是車門式開啟。由於設計時缺少高效能的增壓器,只能執行低空任務,37 mm砲裝彈少、射速慢、故障多、砲彈射完後後讓飛機重心改變,等等問題,使得它早早退出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第一線任務,出口至英國的P-39大抵也是同樣命運,最後有約產量半數的P-39被送去援助蘇聯。

東線戰場的空戰幾乎都發生在低空,美製無線電的品質又比俄國貨好得太多,37 mm砲在對地任務中也好用,因此俄國飛行員飛它飛得倒是挺高興,一直用到大戰結束,評價還高過英國的噴火,二戰中俄國空戰英雄中有不少是飛P-39的。

回到模型上,這同樣是快速作品,其實比之前的He-162早開盒一週,不過做起來比田宮產品囉唆些,所以反而較晚完工。

牛魔王2001年的產品,普通版的,無蝕刻片,附三種塗裝貼紙、遮蓋貼紙。塑膠零件的品質很好,可惜我沒收長谷川後來出的,不然可以拿來比比。比較明顯的缺點是座艙罩跟組好的機身比窄了約1 mm。硬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儀表板沒附貼紙、螺旋槳整流罩前端的37 mm砲砲口細節沒做出、前起落架固定方式、機背進器口少了片橫板,主翼後緣略厚(早年射出技術的關係吧),就這樣而已。

對於個人不滿的地方:

37 mm砲砲口零件鑽洞(這粗粗一根其實只是砲口的保護用金屬管),塞一根膠棒,再鑽洞(這才是正港砲管),做出細節,機首的機槍射口也鑽洞做出; 

P-39Q_nose.jpg 

 

前起落架基部用銅線在轉軸位置補強(角度還是得靠最後支架黏上後才用瞬間膠固定);機背進器口用膠片加了橫板;艙罩部分本來想稍微用力撐寬,不過發生悲劇,右側後半段出了條裂痕,只好放棄撐寬的打算,並另用面紙做一片遮羞布 XD

P-39Q_2.jpg P-39Q_3.jpg

選用的塗裝是美軍中少見的砂色塗裝,據某些參考資料說這砂色略偏粉紅色,甚至是「鮭魚肉色」。我的作法是依說明書的指示用色噴好淺砂黃色後,另外使用調得很稀的洋紅色油畫顏料均勻塗上,等溶劑完全乾後用衛生紙稍微用力擦拭,抹去過多的顏料,如此操作兩次。讓色調稍微偏紅一點,因為是第一次嘗試這個技法,加上個人對這個塗裝的想像,所以效果做得不重。

至於機內色為何不是美軍習用的黃綠色,是因為生產廠商Bell公司自己有一種被稱為Bell green的機內用漆,但這種漆料似乎沒有樣品保留下來。根據一些老兵的回憶,這顏色和橄欖綠有些相似。

P-39Q_4.jpg  最後再補一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c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