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買了一本出版不久,由國人撰寫的科普書籍,作者自近幾年台灣曾發生有關健康的化學品(我很排斥這個辭彙,但找不到更好用的之前只能將就了)的新聞中取材,廣泛而淺顯地介紹相關的化學知識。
我個人相當佩服作者取材的廣度與生活化,縱使故事編排實在很生硬,這或許是作者為了讓文章看起來更有親切感,但要串連起這麼多材料在怎麼說也實在是超高難度的。原本我打算推薦給系上的同事和學生,但閱讀超過 1/4 後我打消了這個念頭。
近代科學、技術、工程之所以能在一兩百多年間快速進展,「量化」的探討與描述居功厥偉,甚至可說跟更早的年代比,人們開始接受「世界是按照衣定的規律運作的」這觀念(雖然情感上人還是相當渴盼無視規則的奇蹟),要探討這些規律則必奠基於將觀察、推論等工作予以量化。很多情況「量化」並不符合人類行為的模式與本能,也不見得是當下最快的方法,最容易溝通的模式,也因此才需要有所謂「科學方法的訓練」這檔事,即使是超級簡化的模型與模式,也只是過程簡化,而不是把「量」給拿掉。